上海终身教育工作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体验 | 第四期分享者:王旭

2025-07-27

编者按:在全球化与终身学习理念深度融合的今天,上海的终身教育工作者们正以开放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他们带着绿色教育的临港探索、代际共学的苏州河实践、无废乡村的生态行动,携着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传统艺术的代际延续、国际议题的本土回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平台上分享经验、碰撞思想,让上海的终身教育实践成为全球视野中的鲜活样本。

即日起,我们将持续推出上海终身教育工作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体验,呈现他们在气候变化教育、代际学习等领域的探索与感悟。

 

  

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老年教学部主任、上海市老年教育课程研究与评估指导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市老年教育教学研究指导中心兼职教研员

 

漫步苏州河,知行创未来——“知情行合一”赋能老年气候教育的静安实践

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中,老年教育正通过创新实践激发“银发力量”,焕发出独特价值。在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全国气候变化教育研究联盟的指导下,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立足区域资源优势,选取苏州河环境治理这一贴近生活的典型案例,将抽象的气候议题转化为老年人可感知、易理解的具体内容,构建起符合老年认知特点的“知情行合一”教育模式。随着学员将学习成果辐射至家庭和社区,该模式有效推动了老年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社会参与的延伸,为全球老龄化背景下的气候行动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一、静安实践:苏州河畔 “知情行合一”的银发气候课堂

(一)知识构建:系统化填补知识空白

学校通过开展系列专题讲座,邀请专业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气候变化的科学原理、全球影响及应对措施,重点解决老年人对气候变化认知碎片化的问题。讲座内容涵盖热岛效应、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等专业知识,同时结合上海本地的气候变化案例,如苏州河环境治理等,帮助学员构建系统的认知框架,填补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知识空白。

 

(二)情感共鸣:沉浸式体验唤醒环保认同

通过精心设计“⼀馆⼀园⼀点”实地考察系列活动,以沉浸式研学方式激发学员的情感共鸣:组织参观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学员们对苏州河从工业污染到生态治理的变迁历程感同身受;游览苏州河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通过环保知识问答和宣传单发放等互动环节深化理解;打卡苏州河天安千树绿色建筑“网红点”,在大学生志愿者引领和讲解下感受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富有感染力的体验活动不仅让抽象的环保理念变得生动可感,更唤起了学员对环境保护的深切认同和情感投入。

 

(三)行动转化:“三个一”实践促进行为养成

学校组织开展“三个一”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员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做一做”由大学生志愿者指导学员分组合作制作节能环保装置;“看一看”运用VR虚拟现实设备模拟世界各地自然景观,让学员直观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画一画”共绘苏州河,老年学员与大学生结对通过绘画创作记录苏州河生态美景。这些实践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促进了学员培养环保行为习惯。

 

(四)跨界联动:校企合作与代际共学拓展教育维度

为增强教育效果,学校还创新开展了校企合作和代际共学活动,不仅拓展了教育形式,更搭建了跨代沟通的桥梁。组织学员参观YS公司和ARUP公司,了解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建筑设计中的环保理念;开展“低碳生活实践”小组讨论,学员与企业职工互动交流。在代际共读活动中,老年学员与研究生⼀起参观上海碳秘馆,通过科学模拟的实践场景理解碳足迹等抽象概念,并分组交流书籍阅读心得和生活经验。

 

二、走向国际舞台:静安气候教育的全球对话与实践

2025年2月20日,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上海市老年教育课程研究与评估指导中心和“气候变化教育课程建设联合体”各成员单位协同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UNESCO GNLC)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组的主题会议。会议主题为“全球目标,本土灵魂:可持续发展教育与文化的联系”(Global Goals, Local Souls: The Links Between ESD and Culture)。此次会议由来自中国上海、泰国素可泰和日本冈山三座学习型城市的专家学者和气候变化教育实践者作主题发言,GNLC各成员城市相关代表共同探讨可持续发展教育与文化传承、气候变化的深度融合。

 

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王旭主任以Creating a Green Future Together through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A Case from the Senior University in Jing an District Shanghai为主题作发言交流,分享了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在开展代际共学、创新气候教育领域的前沿探索,具体介绍了学校气候研学项目和“知情行合一”的静安实践模式,得到了与会国际专家的认可,展现了上海在终身教育领域的创新力。“漫步苏州河,共创绿色未来”项目(如代际合作制作太阳能设备、艺术创作等)引发了多国同行的兴趣,尤其是跨代际协作和本土文化融合的实践,被认为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学校多次组织老年人携手大中学生开展代际合作学习,共同为绿色未来贡献力量。在大学生的指导下,老人们亲手制作了简易太阳能热水器,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深刻领悟了可再生能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中职学生与老人们相互结对,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生动的“苏州河印象”画作,这些作品不仅是对苏州河美景的艺术再现,更是两代人对美好环境愿景的期许。代际合作在气候变化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加强了代际之间的沟通理解,还传播了环保意识,培养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承诺。

 

三、展望未来:从本土创新到全球共享

(一)作为气候教育创新实践者的工作体会

1.跨代共学构建教育新生态

在推进老年气候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代际共学模式的双向赋能价值。老年学员不仅通过大中学生志愿者掌握了新技术知识,其丰富的生活阅历也反哺年轻一代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度理解。这种“银发智慧”与“青春动能”的碰撞,在太阳能装置制作、环保艺术创作等实践环节中产生了显著的协同效应。

2.本土化叙事增强教育感染力

苏州河治理案例的成功实践证明,将全球气候议题转化为“家门口的故事”,能有效突破老年群体的学习屏障。通过工业遗址探访、河道生态观察等在地化教学活动,抽象的碳减排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环境变迁记忆,这种“全球视野——本土表达”的转化艺术是教育设计的关键突破点。

3.多元主体共创教育价值

“专家+教师+志愿者+企业”的协同网络启示我们:老年教育创新需要打破机构壁垒。如与ARUP公司的合作,将企业的前沿环保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高校志愿者的参与则带来了代际学习的化学反应。这种“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模式,为应对复杂气候议题提供了组织创新样本。

(二)对深化终身教育国际化的思考建议

上海终身教育的国际化需以实践为根基、以合作为桥梁,既保持本土创新特色,又主动融入全球话语体系。未来需要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全球终身教育网络,让中国老年教育的创新智慧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建议深化国际合作的机制化建设,定期组织专题工作坊,推动成员单位(如老年大学、社区学校等)与国际组织的常态化对接,避免合作碎片化。

希望加强对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国际能力培养,为一线教师提供相关领域的语言培训、国际项目申请指导等,并鼓励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前的针对性演练(如演讲技巧、跨文化沟通等)。

从苏州河畔到国际舞台,“知情行合一”的静安实践印证了老年教育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中的独特价值。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愿持续贡献力量,与各方共同推动上海经验走向世界。

 

来源: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