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终身教育工作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体验 | 第三期分享者:顾一帆

2025-07-26

编者按:在全球化与终身学习理念深度融合的今天,上海的终身教育工作者们正以开放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他们带着绿色教育的临港探索、代际共学的苏州河实践、无废乡村的生态行动,携着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传统艺术的代际延续、国际议题的本土回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平台上分享经验、碰撞思想,让上海的终身教育实践成为全球视野中的鲜活样本。

即日起,我们将持续推出上海终身教育工作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体验,呈现他们在气候变化教育、代际学习等领域的探索与感悟。

 

顾一帆

金山区廊下镇社区(老年)学校教师,

担任教务主任,金山区“明天的导师”工程学科骨干

 

5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在柬埔寨社区学习中心培训中,我线上参与由柬埔寨教育、青年和体育部非正规教育与全纳教育司主办的“非正规教育转型会议暨区学习中心(CLC)与终身学习中心(LLLC)管理人员能力建设工作坊”,分享了《“棉花的一生”课程群建设——本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案例,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促成了这次国际对话与传播。

一、“棉花的一生”项目

1.项目选定

我们立足于廊下本土的农耕文化,依托景红林民俗文化体验点等社会资源,以土布的源头——“棉花”的灵感,二十四节气与土布文化是廊下镇社区学校的两大品牌项目,棉花的生长需要历经十六个节气,从棉花到土布,与二十四节气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2021年我们确立了 “棉花的一生”课程群研发的建设项目,作为“十四五”期间的一校一品项目。通过四年多的实践,该项目获得了教育部2024年县域品牌课程、2024年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2024年上海市终身学习品牌新项目等。

2.主要举措

一是注重课程理念传播:开发“棉花的一生”系列课程就是研究土布的前世今生,从种植—培育—采摘—纺织—土布—工艺品,有着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劳动实践体验,因此学校确立了“棉花的一生”课程理念——劳动创造美好,学习点亮生活(Labor and learning light up a better life)。明确了“棉花的一生”课程目标——让孩子们拥有童趣,让年轻人怀揣梦想,让老年人乐享生命。

二是注重课程阵地建设:建设“棉花的一生”土布学习坊,它不仅是一个实践场所,更是一个种子基地,将“棉花种子”延伸到校园、村居、企事业单位等各个领域中,让村居民在生活中真切地观察、体验和实践“棉花的一生”,有助于促进学校与社区、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教育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通过这种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教育特色和优势,为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推动地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注重课程队伍培育:聘请了“棉花的一生”特色课程群研发基地指导员,组建了“棉花的一生”特色课程群研发项目志愿者队伍,并依托“大雁行动”项目,开展志愿者培训活动。“大雁行动“项目的意思是“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结伴同行,相互借力”。播种“学习+”的理念,需要培育学习队伍领头雁,因此我们的每个志愿者学习团队都有一名领头雁。

四是注重课程分类研发:在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学校以“开发一课一亮点 培育一村居一特色 打造一校一品牌”为抓手,出版了《廊下织梦——廊下土布织造技艺》社区教育读本;编写了《棉花经》数字校本教材;开发了“棉花的一生”系列数字微课,实现了线上线下相融合。同时,形成“棉花的一生”五大模块的特色课程群,注重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将棉花种植、纺织、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为一体,通过跨学科的课程研发和特色课程群的建设,为村居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

五是注重课程资源整合:成立廊下镇“家校社”共同体,开展联合实践活动课;联合其他部门开展特色活动,比如,与镇文明办开展“棉花的一生”PBL项目化学习微队课等。

综上所述,我们的项目的亮点特色在于:探索二十四节气文化与本土棉花优势产业的有机结合;创新性地挖掘劳动教育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多学科、多角度研发 “棉花的一生”课程大纲,让劳动教育观念融入其他课程,形成六大类课程群,促进劳动实践方式、终身学习内容与本土终身学习文化的紧密联系,实现“一群人”“一群基地”,共同研发“一群课程”,给各类人群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达到文化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协同育人目的,助推优秀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和乡风文明。

二、收获与感悟

1.国际视野的拓宽

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在柬埔寨社区学习中心的培训分享,我深刻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以及国际社会对农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视。学校的案例被分享给国际同行,也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同时,我也意识到,本土文化的国际传播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2.文化自信的增强

通过分享我校的“棉花的一生”课程群案例,展示了中国本土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互鉴。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的本土实践具有全球意义,也增强了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我们的“棉花的一生”课程群建设案例,正是基于本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才得到了认可和关注。这让我更加坚信,只有扎根于本土,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教育成果。

3. 持续学习与成长

参与国际交流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作为一名基层的社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同时,我们也要勇于挑战自己,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4.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

参加国际交流活动能让我接触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这些理念和方法可以与我们的本土实践相结合,能够产生新的火花。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无国界,通过国际交流可以推动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

三、未来展望

1.加强国际交流的平台建设

进一步搭建和拓展国际交流的平台,为更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促进国内外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注重本土实践的国际传播

在国际交流中,我意识到本土实践的重要性,是教育创新的源泉。鼓励和支持一线教育工作者总结和提炼本土实践的经验和成果,通过国际渠道进行传播。

3.推动教育理念的国际化融合

在国际交流中,不仅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更要注重将这些理念和方法与本土实践相结合,推动教育理念的国际化融合。可以通过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共同研发课程等方式,促进教育理念的交流与融合。

4. 关注教育者的国际素养提升

教育者的国际素养是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关键。加强对教育者的国际素养培训和指导,包括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教育者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和水平。

总的来说,参与国际交流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和国际视野,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教育事业的信念和追求。

 

来源: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