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 智启未来 专家共话人工智能时代终身教育事业发展新路径

2025-09-25

9月14日晚,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成功主办“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高效赋能终身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与研究范式转型”线上专题研讨活动。会议特邀三位深耕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主题分享,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教授、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李宝敏,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李珺,以及吉林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李德明;并邀请广西开放大学王兴辉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陈向东教授、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学院陈宏观院长担任点评专家。会议由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行政部主任邹文主持。

在开场环节,邹文主任以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切入点指出,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全面升级,人工智能将深度融入各领域。在这一背景下,终身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人工智能有助于突破时空限制,助力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愿景。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教授、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李宝敏作题为《人工智能“赋能”终身教育——政策导向与实践路向》的报告,从政策导向、关键问题、核心路径与展望四个方面展开。她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为终身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测试”。基于最新出台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李教授强调,终身教育须实现从“技术赋能”到“智能共生”的范式转型,并以认知、能力与关系的“三维重构”为支撑。她进一步提出以“六维能力”重构为核心路径,包括思辨共生力、融通创新力、人机协同力、伦理审思力、自主学习力和共情协作力。李教授总结指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不仅是教育自身的变革,更关乎个体发展、社会创新与国家竞争力,未来应着力构建面向“六维能力”的终身教育新生态。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李珺以《从美国老年学习平台看AI重塑终身教育》为题,分享人工智能重塑终身教育的实践路径。她重点介绍了2019年成立的GetSetUp平台,该平台围绕六大板块开设5000余门课程,构建“教育+福利申请+健康”融合生态,秉持“适老化、个性化、智能化”理念,覆盖福利申请、健康管理、学习引导及情感支持等多类场景。平台依托数据智能实现课程精准推荐与持续优化,建立涵盖人工智能认知启蒙、技能培养与安全防护的课程体系,并与政府、企业及专业机构协同合作。李珺总结提出人工智能重塑终身教育的五点启示:技术适老化、情感连接、安全教育、生态协同及教育—健康—福利深度融合,为提升老年人学习参与度和获得感开辟了新路径。

吉林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李德明以《数据、方法与伦理:人工智能重塑终身教育研究的三维透视》为题作报告。他指出,人工智能已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老年教育等多个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其研究与实践应系统构建于数据、方法及伦理三大维度之上。在数据层面,他强调应建立涵盖宏观与微观数据在内的多源数据收集体系。在研究方法上,李德明指出,当前研究正结合实证调研、机器学习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展开。在伦理方面,他呼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的规范与安全,包括建立分级授权与数据匿名机制、定期检测模型的评价与分析偏差,并明确AI辅助与人类决策之间的权责边界,以实现在合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效能。

在专家点评环节,广西开放大学校长王兴辉指出,本场三位报告人分别从政策、案例与研究三个维度系统呈现了人工智能赋能终身教育的全景。他强调,终身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25年)》中地位重要,但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仍显得应对不足。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关键部分,其人工智能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此,王兴辉校长建议,应推动教师率先学习并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引导学生合理应用,并探索与商业化结合的可持续模式,以加速教育体系的智能化转型。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陈向东提出,终身教育类型复杂、群体多样,应关注差异化需求,尤其重视老年教育。讨论人工智能价值须立足其特殊性,避免“过度承诺、应用不足”。他援引“莫拉维克悖论”,提醒重新审视人机分工,警惕低估人工智能或高估人类能力的认知偏差;同时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可弥补教育难点,更可带来颠覆性的创新,如借助合成数据推动研究方法进步,或拓展老年人再就业等新领域。

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学院院长陈宏观认为,三位专家的报告体现了政策高度、案例启示与研究深度的结合。他指出,终身教育涵盖学前、基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等多个阶段,老年教育是其中的重点之一。结合徐汇区实践,他提出应着力缩小数字鸿沟,优化课程与师资结构,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并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提升教育服务的精准性与多元性。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家成在总结环节充分肯定了本次沙龙主题的丰富性、立体性、开放性和时代性。李院长强调,人工智能为终身教育带来了新的政策与研究议题,也凸显了研究范式转型与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性,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学习制度创新、数字基座建设和教研方式变革等。他表示,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愿意持续搭建平台,汇聚更多同行和研究者,共同推动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最后,邹文主任对三位主讲嘉宾与点评专家的精彩分享以及近80位线上观众的参与表示诚挚感谢,并呼吁与会者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浪潮,以数据为基础、网络为载体、人工智能为牵引,扮演实践者、推进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共同推动终身教育的深刻变革与生态重塑。

 

来源: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