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终身教育工作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体验 | 第九期分享者:匡颖

2025-08-22

编者按:在全球化与终身学习理念深度融合的今天,上海的终身教育工作者们正以开放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他们带着绿色教育的临港探索、代际共学的苏州河实践、无废乡村的生态行动,携着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传统艺术的代际延续、国际议题的本土回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平台上分享经验、碰撞思想,让上海的终身教育实践成为全球视野中的鲜活样本。

即日起,我们将持续推出上海终身教育工作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体验,呈现他们在气候变化教育、代际学习等领域的探索与感悟。

  

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教师、上海市老年教育课程研究与评估指导中心兼职研究员

 

作为一名终身教育的基层教育工作者,过去半年,我积极参与了由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牵头的多项国际交流活动。从UIL(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的线上课程、GNLC(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系列会议,到与南非团队的跨国合作研究等。以下,从“三重身份”谈几点学习体会和心得。

一、作为“学习者”:先拆掉头脑里的“墙”

6-7月,我完成了UIL18课时的在线课程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Learning Cities。课程中,在学习了全球学习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我联想到《社区可持续发展教育:上海行动观察》一书中,上海市的基层社区学校与当地利益相关者共同发起的诸如垃圾分类、绿色人文行走等项目。这些国内外的教育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室之内,而应融入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让生活成为最生动的课堂。这些教育实践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反思,作为教育工作者,更是终身学习者,要跳出舒适区,去实践、去探索、去思考。

参与由联合国终身学习研究所学习中心开发的课程: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Learning Cities: Promoting green and climate-resilient local communities

二、作为“合作者”:在共学互学中一起进步

在与UIL、GNLC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以及与南非团队的跨国研究等国际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作为“合作者”的重要性。我们共同探讨教育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享各自的经验和做法,让我体会到了共学互学的乐趣和收获。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增进了我们之间的理解和友谊,更为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灵感和方向。也正是在不断地学习与交流中,我有幸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借鉴,不仅推动了研究的深入,也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每月第三个周四参与GNLC工作会议与主题系列会议

三、作为“转化者”:让国际交流更好服务本土发展

作为基层教师,如何将宏大的国际话语和理论范式在社区落地生根,是我常思考的问题。在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案例研究和学习,我发现了一些国内外通用的经验,如开展社区教育项目时注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合作,以及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等。同时我也意识到,要在充分考虑本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思考社区教育的角色与功能。作为“转化者”,还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动,真正让国际交流服务于本土发展,推动社区教育的持续进步。

参与GEP初稿编辑讨论系列会议

基于以上思考,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建立“社区案例孵化池”。建议研究院每年设立小额种子基金,支持若干个社区学校或社区学院把“微小创新”升级为“国际可分享案例”。具体可提两个要求:一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二是形成系列双语宣传视频,让“社区苔藓”也能被世界看见。

二是培训“双语叙事骨干”。在国际会议中,我们往往擅长“做项目”,却不擅长“讲故事”。因此,建议研究院组织系列培训,培养一批既懂教育又善叙事的双语骨干,让他们成为社区教育的“代言人”,用生动的语言和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社区教育的独特魅力和创新实践。

三是设立“社区教育学徒制”。把国际专家“请进来”不应止于会议和讲座,可以像“老带新”或者“理论实践共学体”那样结成对子,例如共同研发跨区域的代际气候变化教育课程学习包,开发ESD在社区发展的多元路径(如游戏教学、案例教学等)。

也衷心祝愿研究院越办越好,让更多基层教育工作者能带着自己的故事走向世界、走回社区。

 

来源: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