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全球化与终身学习理念深度融合的今天,上海的终身教育工作者们正以开放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他们带着绿色教育的临港探索、代际共学的苏州河实践、无废乡村的生态行动,携着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传统艺术的代际延续、国际议题的本土回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平台上分享经验、碰撞思想,让上海的终身教育实践成为全球视野中的鲜活样本。
即日起,我们将持续推出上海终身教育工作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体验,呈现他们在气候变化教育、代际学习等领域的探索与感悟。
袁时军
上海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社区学校副校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家校合作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2025年2月12日,我有幸作为高新区社区学校的专职教师,参与了由我校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沪韵绵长”代际心理音乐学习活动。这场以传统文化为纽带、代际互动为核心的盛会,不仅让我深刻感受到沪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更引发了我对文化传承与终身教育的深层思考。
一、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代际间焕发
活动伊始,楹联书画馆与非遗工坊的参观让与会人员沉浸于传统文化的深邃魅力之中。馆内,扎染作品的靛蓝纹样如流水般自然晕染,丝网花的细腻脉络似生命般舒展灵动,钩针编织的精巧造型于方寸间尽显匠心独运。这些非遗技艺不仅是匠人智慧的结晶,更承载着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的精神基因。
当目睹银龄学员与红领巾学员携手演绎沪剧《办喜事》时,老者的沉稳唱腔中沉淀着岁月的厚重,孩童的稚嫩身段里跃动着创新的活力,二者交织成一幅跨越代际的文化长卷。这种“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传承模式,既让非遗技艺在口传心授中保持活态传承,更通过代际互动激发出文化创新的无限可能——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经验与灵感的交融,在此刻凝聚为推动文化传承的强大合力。
二、学术碰撞:代际教育的多维价值获权威认可
代际学习沙龙环节中,专家们的多维视角为代际教育赋予了更深层的价值内涵。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教授从医学神经科学角度揭示,沪剧代际课堂中银龄学员与青少年的互动,能通过音乐节奏刺激儿童前额叶皮层发育,同时通过社交互动延缓老年人海马体萎缩,这种“双向神经赋能”机制为代际教育的科学性提供了生物学依据。胡静博士则从音乐教育评估体系切入,指出代际课堂中“跨代际反馈矩阵”的构建至关重要——通过老年学员的经验性点评与青少年学员的创新性建议形成互补,既能提升教学精准度,又能增强两代人的文化认同感。这些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代际教育已超越简单的技艺传授,而是通过生物机制与社会机制的双重作用,构建起促进代际理解、激发文化创新、实现全龄段终身学习的立体化育人生态。
三、实践反思:文化传承需扎根社区、创新形式
1.深化“家校社”协同机制
参考曹天晴校长分享的社区学校经验,建议我校与朱行小学建立常态化合作,开发“沪剧+非遗”校本课程,将课堂延伸至家庭,形成“学校教学-家庭实践-社区展示”的闭环。
2.拓展代际互动场景
借鉴共享“元宵”环节的成功经验,可结合传统节日设计更多沉浸式活动,如清明扎染体验、中秋诗词擂台等,让文化传承融入日常生活。
3.强化科技赋能传承
参考网络教研活动的创新模式,建议开发沪剧数字资源库,利用VR技术还原经典剧目场景,吸引年轻群体参与。
此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通过代际互动实现价值的再创造。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以“文化引领、教育为桥”,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为构建和谐、开放的学习型社会贡献力量。
来源: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