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全球化与终身学习理念深度融合的今天,上海的终身教育工作者们正以开放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他们带着绿色教育的临港探索、代际共学的苏州河实践、无废乡村的生态行动,携着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传统艺术的代际延续、国际议题的本土回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平台上分享经验、碰撞思想,让上海的终身教育实践成为全球视野中的鲜活样本。
即日起,我们将持续推出上海终身教育工作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体验,呈现他们在气候变化教育、代际学习等领域的探索与感悟。
董 娟
崇明区庙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副校长、上海市老年教育课程研究与评估中心兼职研究员、区社区教育学科带头人、崇明成职教育学会秘书长
一、无废乡村行动
6月19日,我代表“碳”课堂项目组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UNESCO GNLC)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组的“重塑理念,循环再生,创新未来”主题会议,分享崇明社区教育在该领域的前沿探索。我汇报的主题为“Zero-Waste Village Project”。以下为该项目背景、路径及成效:
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背景下,以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推进的ESD项目为契机,区社区学院、庙镇成校、成职教育学会成立“碳”课堂项目组以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崇明是上海最大的农业区,有268个乡村。项目组启动“无废乡村行动”,致力于探索乡村生态教育与社会治理的融合路径。
项目主要发生在偏远乡村——新乐村。恰逢国际无废赛事IRONMAN70.3于2025年5月底在崇明举办,上海和崇明两级政府也积极鼓励、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因此,项目组在2月启动工作,选出新乐村10组留守儿童家庭,探索如何通过社区教育的力量促进无废乡村建设的经验,为偏远乡村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
项目组通过联动政府部门(如新乐村、体育局、生态环境局)、企业(如上海冠华不锈钢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稻米中心咖啡厅、光明集团)、社会组织(如一柳土布工作坊),一是形成三方合作机制。成立由17个人组成的项目工作联盟,形成以社区学校为核心的多部门、多主体合作机制。二是创建三级立体课程。打造主题讲座类、手工制作类、工厂研学类的无废课程,兼顾知识性、文化性与体验性。三是保障持续参与动能。设计了项目LOGO、积分规则、积分卡、奖品等活动周边,激励10组留守儿童家庭参与无废活动、坚持无废行动。四是实施“无废三行”活动。(1)无废“社区行”:通过主题讲座、无废工厂研学引导留守儿童家庭通过知识学习、产业体验逐步领悟“废物循环”的崇明特有的生态智慧;(2)无废“家庭行”:通过垃圾分类游戏、乡村无废问题探究、日常无废打卡等,以“小手牵大手”的共学互学模式在真实生活场景中,将环保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片社区”的广泛效应;(3)无废“赛事行”:通过到国际无废赛场做志愿者、在无废赛事承诺墙书写无废宣言、赠送无废手作等,促进中外运动员及其家庭的绿色无废意识。
项目推进4个月,目前开展主题活动3大类9个,参与人次近1000人,无废理念通过家庭和孩子在社区和学校广泛宣传,辐射近300人,留守儿童家庭及社区志愿者一致表示活动有趣、有内涵、有意义。
项目得到教育部门、区体育局、区社工部、区经委认可,并在各自官网或官方视频号10余次报道;作为本区仅有的项目类展台,本项目以实物、照片、展图等形式在“上海市社区教育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交流会”外场展出,辐射市教委、16个区教育局、社区教育领导、专家、同仁及本区相关部门领导专家等近200人。
稻米中心高度认可社区教育设计的无废土布作品,邀请社区教育设计无废土布创意作品并面向留守儿童家庭进行技能培训,企业负责将作品产业化。目前已向留守儿童家庭招募咖啡渣土布香囊制作人。无废香囊外包装已经设计好,并下单120份。在体现留守儿童家庭社会价值、将无废理念和非遗文化相结合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将无废理念带到千家万户。
无废乡村行动不仅加强了乡村留守儿童家庭隔代之间的沟通,还在社区、社会、国际等层面有效传播了无废意识,践行了社区教育助力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承诺。案例在国际交流中得到各国参会人员的高度认可,在“无废城市”建设中应对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给行动者带来实质利益、项目持续推动、政府有力支持等方面为全球“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二、参与体会与建议
1. 体会:一是通过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ESD项目组朱敏教授、李家成教授等专家在项目方向、活动推进、案例提炼、英文汇报等方面悉心指导,项目组通过浸润式的投入,在无废理念宣传和行为养成、国际层面ESD案例的撰写、汇报有了一定的宝贵经验,也学习了他国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中的创新做法;二是通过李教授和朱教授在汇报后的提点,既认识到该项目有诸多可挖掘的点,但也意识到项目组在提炼和深化方面的不足。下阶段项目组将利用在地化资源持续推进该项目,坚持做中学,学中思,争取提供更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崇明可持续发展案例。
2. 建议:一是建议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关的国际、国内重要的政策文件、研究、典型做法和案例等相关权威材料,是否可以整编成册,供老师系统性地学习参考;二是在跨区/省/国及不同教育之间的项目互动和合作,是否能有一个更加紧密、有效的平台?三是社区教育教师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素养养成,是否可以在机制、培育等方面有一定的探索?四是是否成立一个市级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库,缓解全市尤其是偏远地区人才资源匮乏问题。
来源: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