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终身教育工作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体验 | 第五期分享者:曹天晴

2025-08-01

编者按:在全球化与终身学习理念深度融合的今天,上海的终身教育工作者们正以开放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他们带着绿色教育的临港探索、代际共学的苏州河实践、无废乡村的生态行动,携着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传统艺术的代际延续、国际议题的本土回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平台上分享经验、碰撞思想,让上海的终身教育实践成为全球视野中的鲜活样本。

即日起,我们将持续推出上海终身教育工作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体验,呈现他们在气候变化教育、代际学习等领域的探索与感悟。

 

曹天晴

松江区九里亭街道社区(老年)学校校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家校合作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第三届全国代际学习研究联盟轮值主席校负责人

 

2025年2月12日,作为一名推广代际学习项目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加了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和上海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社区学校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沪韵绵长”代际心理音乐学习活动。

本次活动让我学习了上海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社区学校在代际学习项目中已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观摩了一堂生动的沪剧代际学习课堂。代际学习沙龙环节,在李家成教授的主持下,在场的领导、嘉宾就代际学习展开深入探讨,结合现场活动,就艺术教育与健康、代际学习机制、保障体系等诸多主题展开了讨论。德国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学院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教授和胡静博士分别从医学和音乐的角度阐述了代际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来自杭州师范大学的姚丽娟副主任和丁星副教授从代际学习的可持续性和推广问题说明了代际学习如何做到共育、共学、共享机制。我代表九里亭街道社区学校分享了我校代际学习方面的实践探索。

 

收获与感悟

1.本土文化是代际学习的天然纽带

沪剧代际课堂的观摩令人印象深刻——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老一辈学员对唱腔韵味的传承、年轻一代用新视角演绎经典,这种“老带新、新促老”的互动,不仅让地方文化有了鲜活的传承场景,更让代际间的理解在共同的文化记忆中自然发生。推广代际学习不必刻意追求复杂形式,扎根本土文化(如方言、传统艺术、社区记忆),就能找到最易共鸣的切入点。

2.多领域视角为实践提供“方法论”支撑

德国专家从医学角度揭示音乐对代际心理疗愈的作用,杭州同行聚焦“共育、共学、共享”的可持续机制,这些跨界思考打破了我对代际学习“仅停留在活动层面”的认知。一项成功的项目需要兼顾艺术教育的感染力、健康需求的实用性,更需要机制化的保障,如资源整合、长效参与设计,这为我校后续进一步优化现有项目提供了清晰的改进框架。

3.一线实践的“碰撞”比单向学习更有价值

在沙龙中我分享九里亭街道社区学校在代际学习方面的实践探索时,其他专家学者的经验交流让我发现:不同社区的代际需求虽有差异,如老龄化社区侧重陪伴,亲缘的代际学习侧重两代共学;德国胡静博士的案例展示了不同于中国特色的代际学习模式,但 “让老和少都能成为‘教者’与‘学者’” 的核心逻辑是共通的。这种实践层面的互鉴,比理论学习更能激发具体的创新灵感。

 

来源: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